86考网
会考成绩查询
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养殖技术 >

稻田养蟹的原理及优点

作者: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7-02-14 [手机版]
摘要:一、稻田养蟹的原理及优点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充分地利用了稻田水域的生产力,将其转化为河蟹产量的同时,对水稻产量不但不产生影响,而且还改善了稻田土
      一、稻田养蟹的原理及优点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充分地利用了稻田水域的生产力,将其转化为河蟹产量的同时,对水稻产量不但不产生影响,而且还改善了稻田土壤状况,提高了水稻的品质,节省了成本,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好处很多,蟹能清除田中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了良性循环系统。
        稻田养蟹的优点是经济效益高,技术容易掌握,管理方便。
        二、稻田养蟹的基础设施
      (一)稻田的选择
        稻田养蟹以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新鲜、排灌方便、保水力强、无污染较规则的田块为好。
      (二)暂养池的设计及修整
        养蟹稻田的田坎要加高加固夯实,宽50~60厘米以上,高50~60厘米。为了给蟹创造舒适的生存生长环境,稻田四周最好要开挖条环沟,以离开田埂1.5米左右为宜,沟深40-70厘米以上,沟宽0 .6~1.0米。开挖环沟后在其边缘可采取插双垄稻的方法,对于暂养池的水稻产量不会产生影响。
       (三)构筑防逃墙
        为了防止河蟹从稻田外逃,需在养蟹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制作材料我地域最适合的就是塑料防逃膜,要求膜高出地面40~50厘米。
        稻田的注排水口,应设在稻田相对两角处,采用陶管或胶管为好。在水管内端设双层网包好,再设置40目的铁栅栏,以防止河蟹逃逸和青蛙、田鼠的危害,在外端再套一个较粗的网笼,防止进水时杂物或害鱼进入以及内网破损河蟹逆流逃跑。
         三、苗种放养
       (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稻田养蟹要求水稻栽培与河蟹养殖技术相配套。
        1、清田施肥
        在稻田移栽秧苗前10~15天,进水泡田,进水前每亩施50~100公斤腐熟的农家肥和10公斤过磷酸钙作基肥。进水后整田耙地,将基肥翻压在田泥中,最好分布在离地表面5~8厘米左右。耙地2天后每亩用30~40公斤的生石灰或3-5公斤的漂白粉进行消毒,以达到清野除害的目的,消毒至少5天后方可放苗。进水10天后开始插秧,然后培育水中的底栖藻类和浮游动物,作为河蟹入池后的饵料。
        2、 放苗密度
       养殖户根据自己稻田面积,合理地选择放养密度,一般情况下,放养密度以每亩地放养150克—250克蟹苗为宜。其中暂养阶段暂养密度可以加大到500克—1500克/亩。
        3、水草培植
        河蟹是否养得好,首先看水草。
        养蟹稻田在插秧之后,在蟹沟中需培植适量的水草,以利于河蟹的栖息、隐蔽和蜕壳。沟中的水草,可供河蟹蜕壳时攀缘附着,帮助缩短蜕壳的时间。蜕壳后的软壳蟹,可以在水草丛中藏身,使其同类和敌害生物不易发觉,从而降低了被 残食的可能性,提高了软壳蟹的成活率。河蟹平时在水草上攀爬摄食,蟹体能够接受阳光的照射,有利于钙质的吸收,促进甲壳的生长。在夏季天气炎热,水温过高时,河蟹又可以借助水草隐蔽,以利遮荫纳凉。水草在沟中可以净化改善水质,为河蟹生长、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有许多种类水草是河蟹良好的植物性饵料,如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浮萍、伊乐藻等。水草多的地方,各种水生昆虫、小鱼虾、螺蚌蚬类及其他底栖动物的数量也较多,这些又是河蟹可口的动物性饵料。另外,水草多的地方,由于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丰富,河蟹一般很少逃逸,因此,蟹沟内种植水草,也是防止河蟹逃逸的有效方法。
      (三)蟹苗采购
        蟹苗采购时应注意:
        1、蟹苗出池盐度低于千分之3,以口尝淡化水无咸涩为准。
        2、蟹苗外观结实,体色晶莹、黄中带青,而且体色一致无杂色,把水沥干,用手抓一把轻轻一捏,再放在平坦的地方,蟹苗能迅速向四面散开,用显微镜观察体表无寄生虫。为使捞苗时不混入杂质,可在出秒前4小时停止投饵,并且在停止充气10分钟后从苗池表层用20目的捞海网捞苗。
      (四)蟹苗运输
        蟹苗运输需要一种特殊的装蟹苗的容器一蟹苗箱。每箱装苗0.5—1公斤,蟹苗装箱后,将其摊平,厚度以3~4厘米为宜,避免成堆,而后将箱体上口封死,但要保证四周有通气孔或纱窗透气,把箱平稳放在运输车内。在运输途中,要保持苗箱表面的湿度,防止蟹苗鳃部失水受伤,方法可用湿毛巾或湿麻袋、湿稻草袋盖在苗箱上方和四周,要防止风吹,雨淋和暴晒。运输时间长(超过6个小时),还要向遮盖物适量喷水保湿。
      (五) 蟹苗放养
        蟹苗运达稻田后要立即将蟹苗箱卸下,放在阴凉通风处,待蟹苗箱内温度与自然气温相近时在开箱放苗。在投放蟹苗前,稻田中应灌足新水,水深10厘米。一般在6月上旬稻田插秧1周后向暂养池放苗,放养密度掌握在大眼幼体每亩放1~2公斤。放苗前,一定要注意稻田水体中是否还有药物或其它毒性的存在。检查的方法是:取少量蟹苗放入稻田的某一局部水域中“试水”,若这些苗1天后活动是正常的,则表明水体无毒或低毒,不至于对蟹苗造成危害,即可放苗。#p#分页标题#e#
      (六) 蟹苗的暂养
         1)为了提高河蟹和水稻的产量,一般要进行蟹苗暂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放养。
         暂养池最好1亩地一格,条件适合的也可以大一些,以不超过2亩为宜。进排水自成体系,进排水口对角设置。滩面水深保持在20厘米。池四周挖环沟,沟宽60-100厘米左右,沟深40~50厘米,坡比为1﹕2.暂养池要求不施农药(特别是有机磷类除草剂)。尽量不施或少施化肥(二胺禁投)。在放苗前20天可以是一定量的有机肥如腐熟的鸡粪50~100公斤/亩,进苗后不可再施用。最好在放苗前7天施EM菌来改善水体的有益生物菌群,提高蟹苗的免疫力。如果放苗前水中水蚤(淡水枝角类,熟称水虱子)密度过大,可适当用捞网疏散到其他池塘中去。
         2)在放苗前要注意天气和水温的变化,在天气闷热和水温偏高时,尽量不要选择在白天放苗,可以选择在晚上水温较低的情况下放苗。另外,紫外线对蟹苗的变态及生长影响很大,因此在暂养池在放养前要尽量加大水深,原则上是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多加水,同时在暂养池内要投放一定量的水草以起到遮荫降温阻挡紫外线的作用,水草最好以绿浮萍为主,没有绿浮萍其他水草也可,投放量为暂养池面积的1/4—1/3,最好要把环沟覆盖。建议放苗前2-3个小时投放一遍增氧剂以改善水体的溶氧环境。
         3)暂养期间要根据暂养密度要合理地选择分苗时机,通常情况下,暂养时间为30天左右分苗,随着暂养密度的加大,分苗时间要相应的缩短,以防止因暂养池密度过大,蟹苗自相残杀,造成损失。
        4)暂养期间要经常注意水质的变化,经常补充新鲜的好水(换水前要对水质进行化验检测),3~5天排一次陈水,要排掉陈水的1/3或2/3,然后补足新水。若换水条件不足,也应该每周能够补水一次,此时建议10-15天左右投放一遍生态制剂类的药物来改善水质。
        5)饵料方面,蟹苗在浮游阶段以投喂鲜活的水蚤、卤虫等为好,但水虱子过量也会影响蟹苗的变态,因此要合理的控制其在暂养池的量,投喂量变态前为蟹苗总量的100%。蟹苗变态后对水虱子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因此此时对于水虱子偏多的暂养池要及时将其捞出,以防水质变坏。蟹苗变态后要及时投喂饵料,饵料的投喂量为蟹苗总量的200%,投喂最好是配合饲料,也可以投喂一些鱼糜,但要注意量不能太大,鱼糜的投喂量不要超过日总投喂量的1/3,以防坏水。投喂时机选择在早晚投喂,投喂量已蟹苗在2个小时内吃光为好,注意投喂量的增减。
      (七) 蟹苗的分苗与投放
        蟹苗在暂养池长至5期仔蟹以后,规格达到4000~8000只/公斤时,开始起捕分苗,放入稻田进行扣蟹养殖。投放到养殖稻田的蟹苗密度一般以1.5~3万只/比较合适,密度过低会影响养殖稻田的利用率,性早熟蟹比例增大,密度过高会增加池中蟹苗互相残杀的机会,影响蟹苗的养殖成活率,同时也使扣蟹出池规格变小,也容易出现懒蟹。投放方法是将起捕的幼蟹定好规格,称重计数后按各池计划所需的投放量分入养殖稻田。起捕采用进水口设置倒须网,流水刺激,利用仔蟹逆水上爬的特性,起网捕获,起捕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
        四、饲养管理
        稻田养蟹过程中的饲养管理是一个中心环节,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是获稻蟹双丰收的根本保证。
       (一) 水质管理
       稻田培育扣蟹在用水方面,首先要处理好稻田用水需要与河蟹用水需要的矛盾。水稻的生长发育要求水体中溶氧充足,水质清爽、嫩活,一般需要经过几次晒田;河蟹的生长发育同样要求田水中溶氧充足,水质清爽、嫩活,但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水位。为此,养蟹稻田在尽量不晒田的同时,应采取“春季浅,夏季满,秋季定期换”的水质管理办法。春季浅是指在秧苗移栽大田时,水位控制在15-20厘米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秧苗的生长,应逐步提高水位至20-30厘米;夏季满是因为夏季水温高,昼夜温差大,因而将水位加至最高可管水位;秋季定期换水,严格地说是进入夏季高温季节后要经常换水,换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溶氧,二是降低水温.一般每5-7天换水1次,为了照顾河蟹的傍晚摄食活动,换水一般在上午进行。
      (二)投饵管理
       蟹苗下田后1个月为促长阶段,配合饵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最好含有促进蜕壳物质。日投喂量按估计蟹苗存池总重量的10-15%计算,起中上午8点投1/3,下午6点投2/3。从8月初到9月中旬为蟹种生长控制阶段,一般每天下午6点投饵一次。前20天日投配合饲料约占蟹种总重量的7%,鲜杂鱼虾等也可以代替部分配合饲料,植物性青饲料占蟹种总重量的50%。以后改为日投配合饲料约占蟹种总重量的3%,青饲料占蟹种总重量的30%。9月中旬以后为蟹种生长的维持阶段,可加大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建议每隔15天要维持投喂配合饲料7天左右,以促进蜕壳,日投饵量约占估计蟹种总重量的10%。
      (三)水稻用药的注意事项
        培育扣蟹的稻田尽量不施农药,河蟹对生活在水体中的水稻害虫的幼体有一定杀灭作用,因此养蟹稻田中的水稻病害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是不能排除杀灭得不够彻底或其他稻田传播病害的可能性。如果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在严格控制用药量的同时,先将田水灌满,只能用喷雾器而不能用手工泼洒药物,同时应将药物喷在稻禾叶片的上面,尽量减少药物淋落在田水中。用药后,若发现河蟹有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夏天随着水温的上升,农药的挥发性增大,其毒性也大,因此,在高温天气里不要用药。#p#分页标题#e#
      (四)蜕壳前后的管理
        幼蟹在养殖过程中一般蜕壳多次,刚投放时每3-7天蜕壳一次,以后随着个体的增大,蜕壳间隔期加长,蜕壳期是河蟹生长的敏感期,须加强管理以提好成活率。一般幼蟹在蜕壳前摄食量减少,体色加深,这时如果少量施入生石灰(每亩10千克左右),会促进河蟹集中蜕壳,同时动物性饵料和新鲜水的刺激对蜕壳也有促进作用,要设法满足这些条件。河蟹在蜕壳后蟹壳较软,需要稳定的环境,一般栖息在水稻根须附近的泥中,有时甚至几天内都不出来活动,此时不能施肥,换水,饵料的投喂量也要减少,以观察为准,待蟹壳变硬,体能恢复后出来大量活动,沿田边寻食,此时需要适当增加投饵量,强化河蟹的营养,促进生长。
      (五)日常管理
        稻田培育扣蟹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巡田检查,每天早、晚各一次。查看的主要内容有:防逃墙、田埂和进出水口处有无损坏,如果发现破损,应立即修补。观察河蟹的活动觅食、蜕皮、变态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即使采取措施。注意稻田内是否有河蟹的敌害生物出现,如老鼠、青蛙、螯虾和蛇类等,如发现应时清除,如发现存留残饵,也应及时清除,以防其腐烂变质而影响水质。在河蟹的生长期内,每半个月施一次生石灰,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公斤,采取这一措施,其一可以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其二可以增加稻田中的钙质,以利于河蟹生长、蜕壳;其三可以杀灭稻田中的敌害生物。试用生石灰后3-5天可以施用EM原露,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中有益菌群数量,防止疾病发生。在风雨天,要特别注意及时排水,以防雨水漫埂跑蟹。
        五、扣蟹的起捕出售
        稻田培育的扣蟹一般在9月中、下旬收割稻谷前进行捕捞。具体捕捞的方法有:一是利用河蟹晚上上岸的习性,人工田边捕捉;二是利用河蟹逆水的习性、采用流水法捕捞,通过向稻田中灌水,边灌边排,在进水口倒装蟹笼,在出水口设置袖网捕捞,并在蟹田内的进出水口附近下埋大盆或陶缸,边沿在水底与田地面相平,这样的效果较好;三是放水捕蟹,即将田水放干,使扣蟹集聚到蟹沟中,然后用抄网捕捞,再灌水,再放水,如此反复2-3次即可将绝大多数的扣蟹捕捞出来。四是在田边利用灯光诱捕。五是在收割稻田水全部排干后翻稻码或设置的隐蔽物如草袋片等抓捕,也可在防逃墙边下埋陷阱。采用多种捕捞方法相结合,扣蟹的起捕率可达到95%以上。
        扣蟹起捕以后进行分选,将扣蟹按照市场收购规格分选好用网箱暂养,等待好的销售时机出售。注意干露的时间不能超过5天,而且要在湿润状态下放在阴凉处。放在网箱中暂养的扣蟹密度不可过大,保证网箱放在水深度超过1.5米的活水处,而且每天至少检查两次,有田间的话要监测溶解氧,低于5mg/L时要及时换水或换暂养池。

标签: 稻田养蟹技术
相关推荐
86考网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 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邮件 jiansou123#126.com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标签
版权所有 © 2005-2022 www.kaoshi86.com 会考成绩查询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有信息全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来电咨询! 粤ICP备15072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