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 育苗 由于黄沙鳖隶属中华鳖的地方品种,在繁殖上可以按照中华鳖的繁殖技术进行人工饲养繁殖,但要想培育生长特性优良,体征特性明显的黄沙鳖菌种,在实际的繁殖和培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要素: 1.1.1 亲鳖的挑选与放养比例 要挑选体型外貌优良的品种,
1.1 育苗
由于黄沙鳖隶属中华鳖的地方品种,在繁殖上可以按照中华鳖的繁殖技术进行人工饲养繁殖,但要想培育生长特性优良,体征特性明显的黄沙鳖菌种,在实际的繁殖和培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要素:
1.1.1 亲鳖的挑选与放养比例 要挑选体型外貌优良的品种,且年龄3冬龄、体重1.5kg以上、具有典型黄沙鳖特征、四肢完好无畸形、体质健硕没有伤痕、体表富有光泽、翻背时能迅速翻转的鳖作为繁殖用亲鳖,维持雌雄亲鳖的放养比例在4:1-5:1的之间,尽量使雌雄亲鳖的个体差异大小保持一致。
1.1.2 亲鳖的放养 每年的放养适宜时间有2个时间段,一般在每年的4-5月或9-11月,通常情况每亩放养在400-600只之间。
1.1.3 亲鳖的培育 放入亲鳖后,不能立刻喂食,在适应水质1周左右后,才可投喂一定量的饲料。饲料采用如贝、螺、小鱼、小虾、猪肝、鸭肝等鲜活饵料为主,比重可占总投饵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为配合饲料可再配百分之三十的市售亲鳖,同时加入少量的甲鱼多维,投喂时间分为两次,分别在上午及下午,投喂量约为鳖体重的2%。
1.1.4 鳖卵的收集和孵化 保持水温在12-25℃之间,通常在一个月左右,成熟的母鳖就会开始交配产卵,每隔三天便可在产卵场沙堆内挖收1次卵,挖卵时要注意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若卵上有圆形白色点(动物极),则为受精卵,如果没有则为未受精卵。在挑选优质受精卵时要注意:一般较优质的卵体近似圆球型,一端有一圆形的白色半透明区,卵径1.5-2.2cm,卵重在5-8g上下浮动,大小均匀,卵壳完整光滑,色泽均匀柔和,表面光洁度高且无杂纹。
在移入孵化房内孵化时,要将受精卵的动物极朝上排列于孵化盘中并覆盖适量的湿沙,保持孵化房相对湿度为85%左右,且孵化沙湿度不能低于80%,温度要求恒定在28-32℃,经过45天左右,即可产出稚鳖。
1.2 培育管理
1.2.1 稚鳖的培育 (1)放养时间。黄沙鳖的生长期较长,稚鳖早期出壳时(大约在7月一8月)室外温度较高,晚期出壳时(大约在10月)室外早晚温度较低,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稚鳖的生长,因此,对早期和晚期破壳的稚鳖不要直接移入室外稚鳖池饲养,最好先放在室内进行养殖。(2)放养密度。稚鳖的放养密度以15-30只/m2为宜,也可放养到50只/m2。(3)投喂。稚鳖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饲料精细、软鲜、营养全面、适口性好。一般地,日投喂量为全池稚鳖总体重的5-10%,并应根据黄沙鳖的食欲、天气、水质等情况加以灵活调整。(4)水质调控。稚鳖入池前,需浸浴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15分钟。稚鳖入池后,对养殖池中的污物和残饵,要经常进行清除。通常每隔3-5天要更换1次新水,池水要维持30-40cm的透明度同时新水水温要与原池水温接近。(5)越冬。为了保证稚鳖能够安全越冬,在越冬期到来之后,应当在秋后稚鳖停止进食之前要加强对饲养的管理,投喂的食物要保证要足量,同时要求脂肪含量较高、营养丰富,一般稚鳖能在体内积蓄充足的脂肪。如果室外气温下降至10℃左右时,须将稚鳖集中起来并将它们都转入室内的养殖池中,从而安全进行越冬。越冬池的池底铺设20cm厚的粉砂,注水5-10cm,使入池的稚鳖自行钻入沙中越冬。
1.2.2幼鳖的培育 (1)养殖池大小及培育前的处理。培育池的面积保持在20-30m2左右,池底底泥经翻耕耙熟,池水中要存在适当的浮游生物,池水要维持25cm的可见度,投放水浮莲占池中水面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可以让稚鳖活动或者晒背,同时设置饲料台时,通常设置在没有水浮莲的水面上。(2)严格挑选稚鳖。挑选稚鳖的时候,出壳体重应不低于3g,同时要求卵黄囊不发炎,泄殖孔洁净,外表没有畸形并且完整健壮,头颈能够自如伸缩,四肢要强健有力,并且在将鳖翻开使背部朝向地面时,短时间内便能翻正。(3)培育密度。密度不宜过于密集,较好的方案是10-15只/m2。(4)饲料投喂。对鳖体喂食时,一般可采用鱼、虾和福寿螺进行喂食,但由于鳖体还属于幼鳖,要注意将其剁碎才能投喂,然后投放在饲料台上,在上午、下午分2次进行投喂,日投喂量约占鳖体体重的15-20%。(5)日常管理。对鳖体的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每天要保持3次巡塘,随时掌握水质变化,对气温、水温以及培育池中池水的透明度必须每天测量,每隔半个月要对稚鳖的鳖体体高以及体重和背甲宽进行测量,从而掌握稚鳖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鳖的食量有明显减少且爬行缓慢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观测完之后,要及时详细的记录检查测量的结果,建立档案,以便后期繁殖时方便查阅。
培育池中可每隔10天左右施放1次光合细菌,每隔15天左右向培育池泼撒1次生石灰,生石灰的用量约在20-30g/m3,从而保证培育池池水的pH值在7.5左右。
1.2.3 成鳖养殖 (1)挑选幼鳖。挑选幼鳖时要按照四肢完好,体质健康等标准,即要根据外部形态要求的进行严格挑选。(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不要超过3只/㎡之4只/㎡。(3)饲料投喂。可投喂洗净剁碎的小杂鱼、虾或者是去壳取肉的福寿螺等贝类。投喂时要注意其投喂量随季节产生变化。一般在每年5月到10月上旬,水温在25℃到30℃时进入幼鳖的最佳生长时期,每日投喂2次,投喂总量占幼鳖体体重的20%;在每年的3月至4月以及10月中旬至11月,水温通常会在25℃以下,由于幼鳖活动量减少,从而摄食量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每天只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鳖体体重的5-10%;如果水温在15℃之下时,鳖体就会处于冬眠状态,则不需要再进行投喂。(4)日常管理。幼鳖长成之后,日常管理基本保持不变,在体重达到500g之后,不仅可以投喂鱼、虾肉和去壳螺肉之外,还可以通过让鳖进行自行捕食,来训练还原鳖的野性,即在池中投放活泥鳅和福寿螺两种食物,投放量在总投喂量的三分之二左右,采用这种投放喂养方式,能够锻炼鳖的野性,对鳖体肌肉品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病害防治
1.3.1 腐皮病 患腐皮病的通常为体重50g左右的黄沙鳖。患该病的鳖通常是四肢、裙边以及颈部的皮肤发生糜烂和脱落,患部组织发生坏死并且产生溃疡现象。产气单胞菌是导致腐皮病的主要原因,该病的死亡率并不是很高(大约在l0%左右),然而由该病所引发的继发性感染,如烂颈病、红底板等病的死亡率却比较高。
防治方法:①将水体的透明度降低一些,从而避免鳖体间发生互相厮咬的现象;②对全池连续三天泼洒二氧化氯10mg/L。#p#分页标题#e#
1.3.2 疖疮病 此病黄沙鳖感染的比较多,并且该病的死亡率也比较高。在发病的初期,在鳖体的腹甲或背甲上会有一个的黄白脓点,约有芝麻大小,病情的恶化后脓点会逐渐扩大到花生粒大小,在病灶的地方发生隆起,如果用手挤压病灶处,则会有黄色内容物并有腥臭味,更严重的情况则会穿透背甲从而引发并发症,最终会致使病鳖死亡。虽然一部分鳖体会对这种病有一些的抵抗能力,在病灶处能够逐渐收缩并愈合,最终留下一个凹陷的疤痕,这样对鳖的品质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防治方法:①含大颗粒的沙石不应置于池底用作底质;②对每公斤鳖体定期连续投喂6天0.15g土霉素,每月可进行1次,采用该方式可有效的预防这种病;③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多糖类或复合维生素类等。
1.3.3 累枝虫病 是一种寄生虫病,对于各种规格的黄沙鳖常年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病。若鳖感染了该病,则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在鳖体的四肢凹处、背甲以及脖颈处附着着呈现绒毛状的丝状虫体,该病导致的死亡率并不高,但因该病所引发的继发性疾病,例如腐皮、疖疮、白斑、大脖子红底板等,大大增加了死亡率。
防治方法:第一天在全池中泼洒0.4mg/L的硫酸亚铁及1mg/L的硫酸铜合剂,在第三、第七天各泼洒1次同样浓度的合剂,则可以基本上治愈该病。
1.3.4 营养不良病 该病大多是因为饲料发生变质,从而导致鳖体内积累大量变性脂肪酸,使鳖体代谢机能失调而引发病变。病鳖的身体会变得重厚并且隆起变高;腹甲呈暗褐色,并有浓重的灰绿色斑纹;颈部及四肢发生肿胀现象,体态异样,皮下水肿;病鳖的脂肪有恶臭味并变色,多呈黄褐色或黄土色。
防治方法:投喂饲料选择优质、新鲜的饲料,并可将维生素E经常添加在饲料中。
1.3.5 水质不良导致的鳖病 若池水不流通、水质发生恶化或者水体中氨态氮含量长期都比较高时容易导致此病的发生。病鳖腹部及四肢会发生明显红肿、充血甚至发生溃烂,腹甲骨板露出,裙边会产生许多疙瘩或者是溃烂成锯齿状。
防治方法:使池水经常维持在清新的状态,一旦发现由此病发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对池水进行更换。
标签:
黄沙鳖生态养殖